台灣大學名譽教授  李長貫

[問題摘要]: 

      當台灣企業經營的的周邊環境開始「變化」; 國內經濟景氣、國內物價水準、國內就業機會、投資股票時機、家庭經濟狀況、及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等, 顧客信心的六項指標性皆低於一百分以下時, 企業經營的現狀會陷入悲觀的狀態. 因為產業經營的衰退、失業率的增加、通貨的膨脹、消費力的降低, 會使企業市場導向的經營及顧客導向的經營失焦, 而導致各類產業的衰退或關閉. 目前, 台灣失業率急增到 6%, 股票在五個月內, 從9280點下跌到4500點, 各行業之營收減少兩成到三成, 市場發展的意願喪失, 「顧客信心指數」Costomer Confidence Index已滑落到53點, 較上月下降 2.1%. 這表明出國人的企業, 已在發生的倒閉潮、失業潮, 以及從五月以來一路下跌的股市, 一直打擊消費信心. 股票跌跌不休, 民間消費能力受到抑制, 再加上馬政府在政治措施上, 去台灣國家主權化的地區理論、經濟上全面向中國傾斜的一中共同市場的做法、以及黑心產品傾銷台灣的不安和憂慮, 更加衝擊人民對政府的信心, 激發起對馬政府的不滿.
     馬政府上任之初, 錯誤地操作油價、電價及肥料價格過度的上漲, 破壞了原來穩定的市場機制, 使通貨急速膨漲. 通貸膨脹的意思是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, 而貨幣的價值下滑, 即是一般人所說的「有錢買不到其相對價值的東西」. 生活的必需品及經濟發展原料品, 即是汽油、電價、麵粉、肥料等等價格的上漲, 使生活難以適應、或企業難以經營. 當生活難以適應, 企業難以經營時, 所出現的社會現象是「景氣不好」. 這時候餐飲業、旅遊業、百貨公司的營業會蕭條, 企業的訂單會減少, 供需會失衡, 市場機制會混亂, 國家生產力會減低, 股市會一路下滑, 並蒸發掉一兆兩千億台幣. 在政治上, 馬政府取獨裁政治及官僚政府的強硬手段, 矮化台灣國家主權、推行一中共同市場、向中國傾斜的經濟政策, 帶來民心不安與憤怒, 人民對政府的信心降低. 馬政府的執行充分表現出其無能於事、無心於民、政策與民意脫節; 政府不是為台灣人民做事, 反而為中國奉事. 台灣人民已經看出馬英九這種作為, 會使「台灣沒有了」, 近百萬群眾終於在十月二十五日走上台北市街頭, 訴求「馬英九下台」的人民自救的群眾運動是必然的結果

 

[企業的生產力與競爭力]:

台灣產業若要成長與發展,就必須促進其生產力, 建立「產業生產力的創新系統」.這屬於知識創新工程, 也是提高產業生產力的方式. 促其提高產業生產力的商業模式. 

 

觀念態度的創新: 共同展望及合作文化

技術方法的創新: 快速流程及全面品管

制度與組織管理的創新: 組織結構及管理制度的改革

 

(1)  從觀念與態度的文化創新, 提升產業的生司產力

生產力的提升與公司的組織文化與工作文化有密切的關係. 組織文化即包括員工對組織的信念、認同、默契、共同的遠景、合作及態度等. 合作意願及工作意願的提升, 會使組織變成一個活生生的機體, 來執行任務和工作. 假如公司的組織體制是官僚體制,即員工的工作態度,必然是服從於體制的順從態度. 員工的工作行為僅按既有的規範與制度而工作, 毫無創新可言. 這類員工守成有餘, 開創不足的員工, 在工作上的適應及發展能力是不夠的. 公營事業、大型企業、銀行業及大型製造業方面的員工, 持有官僚文化的行為者甚多; 這類員工對「效率」方面的表現雖會滿足公司的控制監督的要求. 但對公司的改革、轉型與創新不僅沒有幫助, 反而會成為公司發展的阻礙. 像公營事業在經營沒有績效時, 理應從改革及組織創新著手, 不是從政府的協助而漲油電的價格. 公司要重視教育訓練及不斷改革的經營方針, 尤以對「知織經濟管理和創新管理方面」著手, 有系統地安排教育訓練的創新活動, 提升員工的知識水準、技術水準和公司文化水準, 使企業能自主經營、負起本身存活的責任、自負盈虧的管理措施, 才會對本身的企業有很大的幫助. 並能在員工心目中建立與公司共生存的遠大展望. 特別在訓練時, 要使員工深入瞭解「公司的生產力與政治、金融與市場有緊蜜的關係. 在政治方面, 社會安定的投資環境、財稅政策的合理、研發政策的推行、循市場機制來支持經濟發展, 都與企業生產力有蜜切關係. 在金融方面, 銀行利息的降低, 有利於企業的投資與發展. 因此, 更大化生產力和利潤, 其基礎在於公司的領導人能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, 從事於知識經濟的教育訓練.

 

(2)  從技術與方法的創新, 提升快速流程與品質保證之生產與銷售活動

 

生產力的提升策略有三: 第一、經營策略. 第二、事業策略. 第三、功能別策略, 也可稱為企業的研究發展策略. 這三種策略分別配屬於董事會、經營會議及組織各部門. 研發部門受命於總經理, 而研擬各功能部門最具體可行的生產策略、市場策略及銷售策略. 市場的機會與威脅的分柝及變化, 才是掌握其正確的市場競爭情況最佳的資訊, 是顧客需求的情況. 這就是機會在那埋? 威脅和風險在那裡? 機會要抓得住、風險要規避,  這樣策略規劃才有實質的績效, 否則, 生產力的指數會抵減、浪費在管理過程的因素會增加. 有品質的規劃或策劃的管理思考活動是提高生產力最重要的基礎. 由市場的調查及顧客得來的資訊, 來設定目標市場的標竿. 形成策略思考的生產、品管、行銷及銷售計劃等, 準備提升主產力的規範準則 .

[適合於公司發展的生產力公式]: 生產力公式錯綜複雜, 但是用於企業管方面比較實際的有兩個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、平均生產力 =  銷售金額 / 員工總人數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、平均生產力 = (產出 / 輸入) x 100

從利潤的角度來看生產力與競爭力, 是公司以「競爭指數來衡量員工的平均貢獻度」. 目前, 製造業每人平均貢獻度約四百萬台幣/年; 電子業約一千萬台幣/年; 通訊業約八百萬台幣/年; 當公司算出其生產力指數時, 公司的生產力與同行業之生產力比較, 是找出其在百分比爭優勢之基礎. 第一個公式: 是從管理的實務, 查驗每季或當年的銷售總額, 除以當季或當年公司雇用的平均人力數量. 公司就可以瞭解其生產力的實際狀況, 再尋求其管理過程中,生產力低落的原因, 「改革、轉型或創新」. 低落的原因不外於人力的過量或不足、及技術能力或工作意願的不足. 第二個公式: 是分別查驗公司的所生產產品及銷售, 或商品數量、銷售金額及成本後, 除以所輸入的勞務、能源、原料及管理的成本, 尋求管理過程中(從輸入到產出間的過程) 之比值, 及與同業比較此值, 必須在 100以上, 才有生產力的附加價值. 這是重視生產管理、作業管理、品質管理及銷售管理的系統思考能力(策略規劃及競爭優勢能力)、組織能力(流程與排程的快速管理) 及管理能力(ISO 作業規範能力).

 

(3) 從生產力的創新, 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

 

[生產力與台灣產業競爭力] : 國家產業競爭力即以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, 其高市場佔有率的「企業形象與品牌」的高名次的表現. 衡量國家產業競爭力是各產業各別的產品或服務, 其市場佔有率與營收能爭得十名內者. 「外銷依存度」(即是全年出個總額占當年國民生產毛額 GNP 的比率), 以及「外銷金額」(即是銷售額), 為通常的兩個衡量指標. 這兩個指標的高低, 反映出那些產業最具國際競爭力. 過去台灣對日本和美國的「外銷依存度高」; 現在對中國的依存度高.

 台灣是一個典型的海島經濟. 台灣已具備強大的出口競爭力. 台灣已經邁向全球開發國家的行列中. 因此, 我們以「外銷依存度」和「外銷金額」的高低, 就能反映出我國有那些產業「最具有國際競爭力」. 這也就是那些產業有影響國際市場的領導廠商. 這更是台灣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評量指標. 很多年來我國前五百大製造業, 他們的平均外銷總額, 均占台灣出口總額 50%以上, 可視為我國產業競爭力的優良廠商. 目前中華徵信所為主持及分柝我國前五百大製造業的評估業務, 作為分析我國產業競爭力的基礎.

我國五百大製造業的「外銷依存度」(2004年) 台灣出口 1140億美元, 在全球出口排名十一名, 願示我國出口競爭力雖被新嘉波擠下, 無法爭到第十名. 我國前五百大製造業的「營收總額」六兆八千七百多億台幣, 占我國全年營利事業總額的25%以上, 外銷總額達四兆六千四百多億二台幣. 我國五百大企業僅占我國全體貿易廠商四萬五千家的 1.12%, 但出口卻佔全國出口總額的92.7%. 再從外銷依存度來看, 當前五百大製造業的平均依存度約30%,與2000年依存度50%有一段差距. 造成這差距的原因是台灣們產業移到中國有關係.

台灣十大外銷產策的排名: 第一名、光學及精蜜器械業. 第二名橡塑製品業. 第三名資訊電子及通訊器材. 第四名金屬基本工業. 其他為橡塑製品業、非金屬礦物製品業、消費性電子產品業等等. 外銷依存度愈大, 外銷金額越大, 也可以說該行業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更大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光學及精密器械業」平均外銷比率74%,進入五百大有68家, 營收 603億. 這些行業均使用工業電腦(機器人應用系統). 工業電腦的特性會注意到產品的穩定性、使產品的生命週期廷長、其技術水準較高、能滿足客戶需求,且能量身客戶訂做的產品, 為少重視多樣化產業. 至於光學的數位相機、數位攝影機、液晶投影機, 其訂單相當增加, 競爭力甚高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橡塑膠製品業」平均外銷比率 46%, 營收1660多億. 最近台灣廠商競爭力居於較不利的地位. 但在橡塑技術上其開發能力強, 是其競爭最大的利器. 輪胎和橡膠電子零件也具有競爭力優勢 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資訊電子業及通訊器材業」平均外銷比率 45%, 有911家列名在台灣五百大廠商中. 資訊電子業與通信器材業整體營收規模高達4兆4千億台幣, 其中外銷額3兆4千億. 該產業多違15種; 有電腦製造業、電腦終端裝置業、電腦週邊設備業、有線通信機器材業、無線電信器材業、網路設備業、光電材料業、半導體業、印刷電路板業、電子管業等等, 均以生產高級產品及研究發展為主, 購併與合作風潮盛行. 筆記電腦因低價風潮, 利潤逐年下降,但市場前景仍看好.台灣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中心, 廠商競爭力甚強.  至於「消費性的電子產品業」,真外銷比率為 30%, 其營收規模約 1200億台幣, 但其入榜台灣500家大製造業中, 僅有 17家. 這17家外銷總價 130億,如大同、東元、聲寶等, 可以看出創新與研發能力的有待加強, 是當前的急務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金屬基本工業」平均外銷比率40%, 有290家屬於此類工業, 其整體營收為7768億元. 上游的金屬工業為國家基礎工業, 以供應國內供應為主, 外銷為副. 金屬基本工業從上游到下游的整合很普遍. 包括鋼鐵基本工業、鋁基本工業、銅基本工業、鎂基本工業等等及其製品業, 如金寫家具、五金製品業等等. 這些工業在市場上有供過於求的影響, 及傾銷現象的出現, 其價格有滑落現象. 但在2002年趙全球經濟的好轉, 及中國對鋼材需求的提升, 可能也會帶來短時期的榮景. 創新及研發能力的加強對金屬基本工業及其製品業來說, 是他們生存與發展的機會.

 


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ngkuei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